5月16日上午,樅陽與池州之間的江面風力達到了五級,江面的波濤聲讓矗立在江水之中均超過200米的兩座大橋主塔更顯“穩如泰山”。從橋下向上望去,主塔的“佛手”造型十分威嚴,工人正在對塔中連接鋼索的橫梁進行安裝。
大橋“佛手”初現崢嶸
根據設計,大橋路線起自樅陽縣會官,止于池州殷家匯,全長41.026公里。為了突出池州九華山的佛教文化,大橋的兩只主橋塔設計為雙手合十的“佛掌”造型,掌中還各有六個琉璃黃的“大佛珠”,同樣琉璃黃的斜拉鋼索則從佛珠中呈放射狀垂向橋身,如“佛光普照”,陽光下顯得金光燦燦,十分華麗。
池州大橋項目部副主任章征介紹,目前大橋主塔已經澆筑完畢,并完成了三道鋼梁的安裝。預計7月中旬前全部完成六道鋼梁的安裝,球體狀“佛珠”就是包裹在這六道鋼梁上。今年8月,主塔將完成封頂,9月斜拉鋼索開始安裝。屆時,大橋“佛光普照”的整體造型就將完全呈現。
預計明年春節前,大橋將完成合龍,明年6月實現通車。通車后,樅陽與池州將實現跨江牽手,原本1個半小時的路程將被縮短為半小時。而作為濟祁高速的重要控制性工程,待合肥至樅陽段及池州至祁門段高速完工后,濟祁高速實現全程通車,屆時從合肥開車前往池州不必再經過銅陵長江大橋繞行,最快一個半小時可過江到達。
讓橋墩在泥土中“長出根須”
除了造型上的獨樹一幟,池州大橋在各項技術上也有新突破,其中,最引人關注的就是“系列根式基礎成套技術”,去年獲得年度中國公路學會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。安徽交控集團副總工程師殷永高做了比較生動的介紹:簡單來說,如果以往橋墩是一根水泥樁基打在深土里,現在所用的技術就是讓這根橋墩上嫁接橫向的根鍵,就像“長”出“根須”橫向伸進泥土,與有根基的大樹總比旗桿耐力更強的道理相似。
殷永高介紹,這種技術是安徽交控團隊自主研發設計的,在全球屬于獨創。目前,根式基礎研究獲得十余項國家專利,并被列為交通運輸部科技成果推廣目錄。
皮膚功能混凝土為主塔“美顏”
根扎得牢固是“里子”,要給大家看的“面子”也不能差。殷永高介紹,由于主塔長期在兩百多米的高空中長期風吹日曬,傳統混凝土表面極容易受損。因此,技術團隊使用一種“皮膚功能混凝土”制造主塔。顧名思義,這種混凝土外表用特殊材料加了一層“保護”,從外觀上看比普通混凝土更為細膩、光滑,不僅美觀,而且抗損能力得到極大提升。
同時,為了減少主塔的壓力,大橋建設采用了“塔外錨固技術”。說到這個時候,主塔上六顆“佛珠”就派上了用場。別以為把鋼梁外面包裹一顆圓形鋼球僅僅是為了“拗造型”,這些圓球還將負責將108根鋼索拉起來的重任。這些圓球采用工廠預制,容易控制錨固點的位置和角度,質量更有保證。有特殊的力學設計,在保障鋼索牢固的同時,混凝土澆筑的主塔避免了被拉伸的困擾,解決了錨固區混凝土開裂的問題。